海門“無人農場”科技助力增產增收

  耕地,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,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,因此,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。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規劃,到2022年,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,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,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%。

  為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質量,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說,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做到數量和質量并重,要聚焦永久基本農田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糧食生產主產區等重點區域,一步步優化布局,建設高標準農田,夯實糧食安全基礎。

  高標準農田,三分靠建設,七分靠管護。在此政策基礎上,托普云農深入發揮了自身數字農業建設優勢,提出“1+1+N”的高標農田建設方案,打造了集“土壤健康、高效節水、綠色農田、環境生態”于一體的高標農田數字化決策綜合平臺,提高了高標農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抵抗自然能力。

  其中,所有的應用平臺都是圍繞著唯一的農業大數據中心進行運作,為其提供精確詳細的數據支撐。而通過數字化決策平臺,就可以直觀展示農田的灌溉情況、耕地面積、設備分布情況及環境監測等數據信息。

數字化決策平臺

  農田作物的生長狀況監控預警主要是依靠智能設備來實現的。智能設備檢測土壤狀況,智能灌溉系統和水肥一體化設施改善土壤生態。此外,智能氣象站、測報燈、孢子捕捉儀等設備會對農田的蟲情、苗情、氣象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,用數字化手段高效推進高標準農田的綠色、安全、優質的管護。當然,要想實現這些數字化應用為人所用,最重要的還是發揮科技力量,提供社會化服務。利用智能農機監管系統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、專家系統、知識庫等手段可以實現有據可查、全程監控、精準管理、資源共享的高標準農田。

  近年來,海門區堅守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,擴大糧食種植面積,提高糧食產量。為此,托普云農將物聯網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、經營管理等領域深度融合,推廣使用高端智能化農機裝備,在海門正余鎮打造了首個“無人農場”示范基地,建設大數據分析中心,以及蟲情測報系統、氣象監測系統、農機管理系統等智能設備,成功實現了無人耕地、無人插秧、無人植保、無人收割、自動灌溉等智能化運作。目前,新岸村1000畝稻麥種植基地和正基村5000平方米玻璃溫室大棚已經建成,且農業生產成效顯著。

無人植保

  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國棟表示,隨著高標準農田的推進,正余鎮已經具備了農機從傳統人工操作向無人操作轉變的基礎,這對海門的示范推廣有著重要意義。智能化“無人農場”通過整合現代農藝和信息技術,多設備協同作業,實現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、分析、決策、預警以及農業生產耕、種、管、收各環節的智能化、無人化、精準化、可視化,使正余鎮的水稻種植成本明顯降低,但產量卻得到了大大增加,農民收入穩步上升。

  “未來,我們要將這一平臺推廣到全鎮15個新型合作農場中。”正余鎮副鎮長趙志平說,“在鄉村振興中做到農業興起、科技先行,和機器人小鎮銜接,在全區做示范。”現在,“無人農場”正在計劃進一步提升無人農機等智能設備的控制精度和穩定度,加強自動控制和監控視頻高速回傳,實現智慧農業各環節全方位提速升級。

  除了在江蘇海門建設“無人農場”項目,托普云農還在潛江市、青海省貴南、宿城區、沐陽縣、襄陽區千弓村、東至縣等地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,科技助力我國糧食增產增收。